本站首页 | 部门简介 | 办事指南 | 国际交流 | 港澳台事务 | 政策法规 | 资料下载 | 党建思政 | English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东盟教育交流周>>正文
 

 
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扫描
2013-09-18 16:04  

务实合作 和谐发展 共创繁荣

--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扫描

深度合作 携手双赢

◎新闻提示

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16日在贵阳开幕,以进一步推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开展全面、务实的合作,落实“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加强职业教育合作,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一体化,实现高校间的学分转移和互认。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2008年以来,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政府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围绕语言教学、人力资源培训、青少年交流等方面,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正开启深度合作,携手双赢新局面。

◎观点集萃

促进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相互理解

我们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促进本地区国家间的教育、科学和文化合作。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个平台对于我们与中国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很重要。去年,我们第一次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与中国的很多教育机构开展了合作。我们希望成为促进东南亚地区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相互理解与合作以期改善人民生活的引领机构,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长Witaya

高质量落实“双十万学生交流计划”

在全球国际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学生交流和人员往来愈加频繁,资历互认和质量保障将为高质量地落实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交流计划”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们将在本届交流周主持召开“中国—东盟教育一体化·资历互认与质量保障”研讨会,与东盟国家同行一道就中国—东盟资历框架、文凭体系、质量保障、学分转换等领域展开广泛研讨。今年12月份,我们还将在云南昆明组织召开第四届亚欧教育部长会议亚欧高等教育资历互认协作组第一次专家会议。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立生

贵州携手48所东盟高校开展校际合作

近年来,贵州高校致力于扩大开放,努力与国内外高校加强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文莱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等48所东盟高校,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52所国内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使贵州高校在师资水平,人才培养,科研服务,学校管理,学生互换,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模式,把省内学生派出去,把国外学生引进来,提升高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涛

为留学生提供中国教育文凭认证服务

文凭认证是保证人员流动质量的重要措施。2000年至今,我们共为50多万中国教育文凭获得者提供了认证服务。

对世界各国来中国的留学生,中国教育文凭认证报告对他们回国就业或再升学有很大帮助。今天的研讨会上,我们与越南大使馆有很好的交流,希望有机会为越南在中国的1万多留学生提供文凭认证服务。菲律宾大使馆也非常乐意与我们就文凭认证进行合作。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认证处处长李屏

建立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盟

建立中国-东盟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盟将有助于相互借鉴经验和成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发展水平,提高区域教育人才的整体竞争力。

战略联盟将依托中国与东盟各国教育与人才专家联手制定未来5年至20年交流合作的发展规划;在交流、合作基础上,逐步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领域的一体化发展;提倡和支持中国与东盟各国对应学校之间教师的自由交换、兼职工作、自由流动;建立中国与东盟各国同类高校、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学分统一评价标准。

——天津市教科院院长张武升

政产学研 协同创新

◎新闻提示

在贵州财经大学承办的“中国-东盟政府、高校和企业科技合作与创新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嘉宾、教育专家及学者就如何加强中国-东盟间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间的科技合作、联合培养国际化视野经贸人才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献计献策。

◎观点集萃

为产业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们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多方面的交流,包括商业贸易以及学生实习与交流活动。下一步,贵州财经大学将与泰莱大学展开合作。我们的教学科研人员可以和贵州财经大学在商业,医疗,科学及工程等方面展开联合研究。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一起为学生提供全球学习的经验,双方的学生可以在两校共同完成学业。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将有力引领产业的进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副校长Hassan Bin Said

依托经贸人才 推动政产学研一体化

中国-东盟高校政学研一体化的实现重在国际化视野经贸人才的培养。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经济类最大规模的本科专业,注册学生人数占全部经济类本科生人数的40%。其专业建设带有通用性特征,复合型、国际化特色鲜明。

在经贸人才的培养上,我们进行了教育改革探索,在培养方案中制定了双学位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日语+法语+西班牙语,这将有效地推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经贸人才的培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赵忠秀

提供政策建议 推动教育合作

中国高等教育正大步走向开放,开始探索教育国际化问题。与东盟的交流是这种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的学习和互补将成为我们与东盟教育合作的重要形式,希望这种合作长期、持久,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我们学者的任务是,认真分析教育合作和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规律,为政府提供有利于教育合作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报告。

——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

职教合作 空间广阔

◎新闻提示

近年来,贵州职业教育取得重大发展,办学规模位居全国前18位。此次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业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将为我省职业院校较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机遇,通过合作办学,吸纳优势教育资源,推动贵州职业教育迈向国际化。

◎观点集萃

加快实现高职院校办学国际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接受东盟留学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议各高职院校重视与东盟学校的人才协议培养工作,促进“订单人才”培养常态化;在专业设置中从自身优势和特色出发,同时充分考虑留学生现实需要;加强强院校间的交流互访,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积极探索海外办学新途径,加快实现高职院校办学国际化。

——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副主任王道余

职业教育需要与企业生产相结合

目前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在企业与职业院校间搭建一座对接的桥梁,“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则正是这座桥梁的基石,即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以“做”为主,以“做”为基础,以“做”为方向;确保“做”是学与教的基础,为各类产业培养出更多优秀技能人才。

——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权

致力帮助中国和东盟发展职业教育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加强专业学术交流,提高各教育机构的科研水平;支持各国职业教师培训改革;进一步深化各个机构和个人之间有关需求(质量)取向,及职业教师培训课程和标准设定的地区化对话和交流进程。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亚洲职业教育及教师培训地区合作平台高级技术顾问Katrin Ursula Schulz

文化共生 互补共荣

◎新闻提示

文化的多样并存,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

实现文化的兼收并蓄、多元共进、和谐相处,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来自韩国、菲律宾、越南、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等多所高校的数十名知名教授、专家,围绕“文化共生与包容性”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观点集萃

共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桥梁

东南亚地区文化构成多样而复杂,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出现了丰富的文化生态和人文景观。多样并存的文化需要包容性发展,包容性促进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地区发展。

我们需要建设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不仅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交往纽带,更是双方文化交流、理解、包容、共生的重要桥梁。中国应加紧与东盟之间的文化和人文合作。教育领域增加对支持东盟国家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更多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人士,必将会对推进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产生长远而积极的影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保筠

文化共生共荣需要兼容并需

生态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人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由于生态环境的多样化,人类的文化也形成了多样化。要使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认识人类自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共生、共荣的关系。

在国家之间及国家民族内部,承认个体文化差异且尊重差异、彼此吸纳优点长处,使各类文化有差别地平等平衡发展,实现兼容并蓄,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不断进化的生态环境。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社会科学院人类学系主任CHUN Kyung-soo

寻求文化发展的良性平衡

山水相连,陆地相通,相似的文化背景、血缘关系是中国与东南亚人口双向迁徙的条件,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密切联系。

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生存、文化,我们都应该寻求良性平衡。而族群文化是一条河流,国家是河床,文化这一河流的方向及未来,都是由现代国家的河床来决定的。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何明

推动世界语言的交流传播

语言是一种深层文化。世界语言的交流、传播和推广实际上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和推广。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与竞争。

语言是一种资源和财富。因此,语言的交流是必然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双语或者多语的社会。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教授张振兴

◎高端观点

教育部部长助理陈舜:教育对外开放贵州走出特色之路

中国和东盟之间实现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是我们的共同梦想。

教育是民生改善的来源,传承文明的载体,教育交流有助于增进人民的友好感情,是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在双边关系发展中发挥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人文交流、教育合作实现我们共同梦想的坚实基础。

“中国-东盟交流交流周”已成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特色品牌,为密切中国-东盟的教育交流和合作发挥了突出作用。贵州省充分利用这个高层次的品牌平台,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开放之路。

5年来,“中国-东盟交流交流周”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影响力显著增强,签署了270多份交流合作协议,参与承办活动的单位也从最初的1个扩展到本届的17个。

近年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积极推动“双十万计划”,扩大留学生交流规模,鼓励双向交流。截至2012年底,东盟在华留学生总数已突破6万人,而中国在东盟各类留学人员已超过11万人;

积极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重视语言学习,深化相互了解。我国开设了所有东盟成员国的语言专业,并积极推动东盟国家的汉语教学。目前东盟十国共建有29所孔子学院和15所孔子课堂。教育部还支持贵州、云南、广西和海南等省份通过多种形式推进与东盟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合作。

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培训合作,加强人才培养。2011年,第14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设立10个面向东盟的教育培训中心。目前10个中心都已挂牌成立。中国教育部设立了“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有力地增进了中国-东盟的高端人才交流。每年来华东盟教师、学者逾千人次。

两周前,李克强总理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提出倡议:为增进人文交流,将2014年定为“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我们希望和东盟各国共同努力,将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全面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为中国与东盟友好互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实质内容,为创造中国-东盟关系未来新的“钻石十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助力贵州培育国际视野人才——对话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刘京辉

记者:人才的国际化交流一向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研讨重点,贵州在人才国际化交流方面,和留学基金委的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京辉:2002年我们就与和贵州省政府签约,设立了支持西部特别人才培养出国的项目,截止2013年5月,贵州已经选拔了580人出国深造培养,已经有300多人陆续回国,为贵州教育改革和发展,为贵州省的对外开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贵州省是最早与我们开展合作,最早启动这一项目的省份之一。同时从留学资金配比比例上来说,贵州地方政府出资比例最低的省份,所需资金,国家留学基金出70%,地方政府出30%。

记者:您对今后贵州与东盟更好的进行教育交流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刘京辉:今年,我们和贵州的合作又上了一个层次。选拔规模从原来的每年选拔30——50人,扩大到今年选拔100人。我非常希望贵州省优秀的教师、学生、学者和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能够充分利用这个渠道获得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希望他们努力提升外语水平,与东盟国家的学生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我还希望贵州省的高校做好充分的准备,随时准备接受东盟,乃至国际上的学生来贵州学习和交流。

大力推进贵州东盟职业教育合作——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邵魏

记者:您认为,贵州和东盟国家在教育合作方面应该突出哪些重点?

邵魏:本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与省教育厅合作举办了职业教育展,吸引了不少东盟国家的参与。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东盟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和中国的合作潜力巨大。贵州有很多传统的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应该承担起让贵州民族传统工艺走向世界的责任,在这一方面,和东盟国家的合作空间十分广阔。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将与省教育厅签署共建协议,目的就是要把贵州的教育国际和交流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贵州应该如何利用交流周这一平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邵魏:我们应该借助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个平台促进贵州和东盟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务实化,特别是在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学校领导领导力的培训,职业技术教育等方面寻求到更多的合作结合点,挖掘出更多的项目,推动贵州教育走入东盟,走向世界。

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的交流十分重要,是实施中国——东盟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项目、建立合适的机制、搭建合适的合作模式,使其持续发展。

◎院校寄语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着眼长远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贵州与东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要在深度、广度方面下功夫,要长远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希望贵州大学借交流周的东风,进一步扩大开放,成为加深中国与东盟文化教育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

贵州师范大学校长伍鹏程:开放包容积极有为争创国内一流高校

要加快建设一批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开放显得更为重要。惟有开放才能知道差距;才能学习先进的办学、管理理念;才能引进、培养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才,逐步缩小与国内一流高校的差距。衷心希望贵州高校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平台,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向国内一流大学迈进。

贵州民族大学校长张学立:推进学生流动强化务实合作

相信随着“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持续开展,贵州与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务实性合作将不断走向深入。贵州民族大学正借助这一重要平台致力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并为实现“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做出不懈努力。

贵州财经大学校长陈厚义:期待教育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期待贵州高校和东盟各国的大学进一步加强校际务实合作,全面深化在语言教学、人才培养、学生流动、学分互认和学术交流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双方教育合作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发展。

贵阳中医学院校长杨柱:让“黔医黔药”走向世界

期望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舞台,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交流合作,让“黔医黔药”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贵州品牌。

贵阳学院校长龚振黔:依托交流周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我省高校与东盟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这对推进我省高校国际化进程,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有很大帮助。此次“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我们将和泰国加拉信大学在交流周期间签署合作协议,这将使我校办学的国际化又迈进一大步。

贵州师范学院校长李存雄: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后发赶超

本届交流周以“务实合作、和谐发展、共创繁荣”为主题。我们将努力在教育合作、教师互相访学、学生交换深造、文化交流等领域寻求更多、更好、更务实的结合点,进一步推动贵州师范学院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学校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遵义医学院校长石京山:加强交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

贵州高等教育发展上水平,必须注重内涵建设,扩大对外开放。要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契机,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地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提升质量,为我省的三化同步发展培养出高水准的建设人才。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彦峰: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职教质量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贵州教育打开了一扇与世界沟通、合作的大门。首次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业教育成果展,必将为全省职业教育拓展国际视野、扩大开放与合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老挝苏法拉冯大学校长Khamphay isavanh:以教育合作推动经济合作

通过交流周,我们学到很多,中国开放模式的教育模式,不仅仅让我们有更多的交流,可以让老挝的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而且还有不少中国朋友到老挝建立了公司,促进了老挝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交流与帮助,并且到中国来交流学习,合作共赢。

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副校长Sornchai muangthaisong:欢迎贵州高校到泰国参观考察

第九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是在泰国举办的,去年我们是主办方,今年很感谢贵州民族大学邀请我们来参加会议,很高兴与参会专家们再见面。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与中国其他学校有更多的学术交流。同时也热烈欢迎大家到泰国参观我们的学校,促进双方在双语学上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学生与东盟留学生欢聚一堂

集中签约

聚精会神

中国—东盟青年教育官员论坛讨论会现场

东盟留学生在孔学堂了解儒家文化

合影留念

聆听讲座

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揭牌仪式

热烈交谈

关闭窗口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学院 对外交流合作处 邮政编码:550018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 黔ICP备1100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