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动现场,中国学生与东盟国家留学生合影。(特约记者吴东俊摄) |
 |
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TheSixthChina-ASEANEdu-cationCooperationWeek |
9月16日,以“务实合作,和谐发展,共创繁荣”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开幕。和历届相比,本届教育交流周是规模最大、内容最多、层次最高、覆盖最广的一届。
这几天,东盟教育交流周的17项子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来自东盟国家和省内外的众多教育界专家学者、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围绕语言教学、留学生互派、科技创新、技能人才培训等教育话题进行深入讨论。下面就跟随记者的笔触去现场听听嘉宾们到底在讨论些什么。
本报记者段艳
9月16日至17日,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多彩贵州行”活动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多所大学的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齐聚一堂,交流学习。现场,记者采访了三位来自老挝、泰国的在华留学生,听听他们在中国的留学故事。
张宝安:老挝小伙的中国情结
张宝安是个帅气的老挝小伙,在“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多彩贵州行”活动上,听说记者想采访他在华留学的生活感受,他高兴地说:“好呀好呀,我是铜仁的。”
原来,小伙子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学的是投资理财专业,现在读大二。“我在家里学了三年中文。”张宝安说,当时家乡的华人学校教中文,自己就跑去学,越学越有意思,很喜欢,不过他怎么也没想自己真的能来到中国。
“真的没想过有机会来中国,觉得很遥远。”张宝安说,那时,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到老挝去招生,政策很好,不但有免费名额,还有奖学金名额,这一切让自己当场就心动了。
如今,他在铜仁呆了三年,已经可以说是一个“中文通”了,他说这都得益于学校教得好,事实上第一年,所有的留学生都必须学习一年汉语专业,读完一年才选择专业学习。
他说,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自己打算回老挝创业,因为自己有商贸汉语的本事,这几年在铜仁结识了不少的中国各个地方的同学,对中国的生活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贵州经济发展这么好,做生意,有前途。”所以他想回国后,与中国人做生意。
陶晓娇:因为小吃迷上铜仁
看陶晓娇写字,你肯定会很好奇,因为她写自己名字的一笔一划都和我们平时的习惯不一样,一个字可能只要两笔就连好了。陶晓娇同样是来自老挝,也同样就读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用她自己的话说,和张宝安来自一个地方,又留学同一所学校,很难得,所以远离家乡的他俩经常倾诉思乡之情。
陶晓娇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今年也是读大二,她说自己喜欢上中国,是因为在家里看电视,全部是中文频道,所以那时非常向往来中国。随后自己就白天上学,晚上跑去华侨学校学中文。
“当时只有10个名额,要通过中文考试才行。”因为自己平时的成绩就很好,所以就轻松通过了考试,她说就想留在贵州铜仁,因为自己很迷恋铜仁的小吃,魔芋豆腐,用辣椒、花椒、大蒜、油盐酱醋等作料煮出来的,吃起来很滑口,火锅、麻辣烫必有的一道菜,味道很特别,好吃。
“还有一种很浪漫的小吃‘恋爱豆腐’,我也非常非常喜欢。用炭火把豆腐双面烤黄,然后轻轻划开中间,往里面塞入香菜、酸萝卜、辣椒、折耳根等等一大堆配料,那味道简直让人不能自拔。”说起铜仁的美食,陶晓娇眉飞色舞,一脸幸福。
陶晓娇说,自己毕业后打算就留在贵州生活和发展,更令人高兴的是自己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
魏凤娥:放弃法国选择留学中国
在茶歇会上,这个皮肤有些黝黑、性格特别开朗、满面笑容的女孩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她叫魏凤娥,从小就对东方文化着迷,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来自泰国。
魏凤娥在北京读大学本科毕业,现在是广西民族大学研二学生。她说,当年考了泰国奖学金,本来是要去法国留学,后来了解到,中国与东盟制定的“双10万学生流动计划”,即双方争取在2020年实现东盟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左右,而且在中国广西,东盟留学生是最多的,也是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上走在最前列的省份。
中国人很友好、热情,社会和教育都发展得很快,而且中国是近邻,离家又很近,魏凤娥说,经过一番纠结后,自己最终决定放弃法国,选择到中国留学,而且自己已经构想好,毕业以后,自己会回到泰国做“双语”教师。
“教育周刊”微信求关注
亲们!“贵州都市报教育周刊”微信号开通咯!每天,我们都会把搜集整理好的教育热点第一时间传递到你的手机上;每周四,我们都会把教育周刊精心策划、独家采写的教育话题、教育资讯用心呈现在你的手机上。更重要的是,你还可以通过微信和我们亲密互动,无论你是提意见、提建议,还是求帮助、求关注,我们异常欢迎哦。
关注教育、热爱学习、喜欢交流的亲们赶快拿起手机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吧。如果手机不方便扫一扫的亲们,也千万别着急,在微信订阅号里搜:“贵州都市报教育周刊”就OK咯!
亲!我们等你哦!